正在阅读:董明珠“炮轰”公积金,遭人民日报8字怒怼!两会代表:非改不可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全国快讯 / 正文

微信图片_20201007203257.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董明珠“炮轰”公积金,遭人民日报8字怒怼!两会代表:非改不可

转载 2020/06/03 09:54:3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江西房产情报局 作者: 1789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5月21日,董明珠在做客凤凰网某访谈节目时,就当众“炮轰”公积金制度,表示目前大部分企业负担太重,就该“取消公积金”为企业减负。




今年第一季度由于受到疫情影响、经济持续萎缩,房地产市场更是大受打击。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4月份全国70城房价统计》文件,从数据上看楼市4月份开始了复苏,全国楼市“涨声一片”特别是南京跟唐山,房价涨幅同比3月份上涨1.8%将全国68城房价“踩在”了脚下。
即便如此,目前房价依旧处在近5年来的低位水平,正当不少刚需购房者考虑是否买房问题时,董明珠却提出了如此特立独行的建议,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楼市掀起了一场“公积金废存之争”的讨论。
01

   董明珠开口“炮轰”公积金制度,黄奇帆却拍手支持!

公积金制度存在意义是什么?

就是国家为了鼓励老百姓直接购买市场房子,当员工通过贷款按揭、自己给出首付买房时以补助形式减轻负担。然而,公积金不像社保医保一样引起企业、员工重视,于是国家转向让企业强制为旗下员工缴存,让大家在买房时能申请公积金贷款补助。据统计,目前公积金制度至少为超过1.2亿职工解决住房问题;相反,企业没有给你缴存,职工在买房时就无法享受一定额度低息贷款,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公司都不会给职工交这个“保险”。
既然无论职工还是企业都不重视这项举措,那倒不如直接“取消公积金制度”,这便是董明珠“炮轰”这个制度缘由。
在董明珠看来,格力有不少流动员工只干了几年就离开,格力为他们购买足额公积金但他们离职时全部都带走,格力反而什么都不剩。至于不买的理由,董明珠给出回答就是“格力保证至少在职9万员工,最终努力做到每人分1套房,为什么还要给公积金”。
面对董明珠给出的这些“炮轰”理由,不禁想提出2个疑问:
董明珠要求全面取消公积金为格力减负,她是否能落实给9万员工“每人1套房”承诺,还是仅仅分给高管以及管理层职工?
董明珠就如此自信,入职格力每位员工都能“从一而终”做到退休不跳槽?
其实开口“炮轰”公积金制度的并非只有董明珠1人,对全面取消这个制度拍手叫好的还有著名经济专家黄奇帆,这2位“名嘴”的观点很相近,黄奇帆也认为:我国房地产已经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有成熟贷款、利率体系,公积金制度存在没多大意义,全面取消后能为企业和职工减少12%的缴存成本,换算成工资发放一年能多出不少。
对于专家拍手支持全面取消这项制度建议,在我们看来专家是在“瞎扯”。不妨先来算一笔账,以100万房款为例,商业房贷利率按照央行最新公布LPR4.65%计算,同样贷款60万分30年还清:银行房贷需支付将近52万利息;住房公积金利率大概为3.27%左右,需支付利息为34.1万。
按照董明珠、黄奇帆建议“全面取消公积金制度”后,职工在购房时有且只能选择商业房贷,30年房贷需要多支付近18万利息,每月不交公积金省下的钱,能跑得过商业房贷利率涨幅吗?
02

  “公积金废存之争”画上句号!中央定调,人民日报8字“怒怼”,信息量巨大。

“公积金废存之争”讨论在房地产市场一直都不绝于耳,从企业角度来看待,多数企业都会表示同意“废除”,很简单因为这毕竟是在给企业省成本;从工薪阶层来看待,大多数职工是不赞同的,有相关机构调查显示,75%被调查的员工表示不应该取消,将近8成网友认为在当前高房价下,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工薪阶层买房有实质性帮助

面对市场上出现不断质疑“公积金制度”声音,人民日报旗下中国经济周刊发表评论《取消公积金,绝对跟老百姓利益相悖》“怒怼”了这些专家建议。在人民日报看来,取消了公积金制度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却把风险转移给了老百姓。同时人民日报还用“跟老百姓利益相悖”这8字“怒怼”董明珠、黄奇帆,认为专家们独特建议与大众利益是相悖的;同时前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陈淮主任也认为,公积金跟社保性质是一样属于职工个人财产,不会因为他离职于某家公司后就带走了“公司财富”,它存在更重要意义是为老百姓买房减轻压力。
面对这场“公积金废存之争” 中央也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件中进行定调,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对“公积金制度进行改革”,在今年的“两会”中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提出要加快对现有公积金的改革。企业提倡“废除公积金”大部分是因为他们为员工缴纳并得不到实质性好处,一旦废除就等于动了工薪阶层的蛋糕。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公积金在缴的1.44亿职工中,累计发放公积金贷款约3340万笔,约让5500万人获得低息公积金贷,当中双职工比例达三分之一。试想一下,假如这项制度“全面取消”,就会涉及1.4亿人受到影响,所以“废存争论”背后隐藏的信息量多么巨大。
随着中央文件的定调,这场“公积金废存之争”也画上了句号,这意味着今年开始住房公积金将引来新的改革。面对董明珠的“炮轰”,许多企业必然拍手支持,因为他们才是利益最大获得者;相反,工薪阶层却被“风险转移”了,因为在高房价下大家只能选择利率更高的商业房贷,人民日报对专家建议的8字“怒怼”贴切。
“废除公积金”是一个馊主意,如果可行中央为何会发布文件定调,对这项制度进行改革?换言之,这场由企业获利,老百姓被风险转移的“废存之争”也被画上了句号,高房价、高月供已经让工薪阶层苦不堪言,假如将这项涉及1.44亿人的制度给取消,可以预见的是,工薪阶层将更苦不堪言。
延伸阅读: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公积金: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
正值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关于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建议》,让住房公积金再度走进公众关注的视野。
作为上世纪9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产物,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运行20多年,到如今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相应的改革也再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徐玖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着加重民企负担、抑制社会消费以及制度功效衰减等三大问题。
他强调,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建立国家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核心是实现“强制”向“自愿”的制度转换。
每年数千亿公积金余额隔离在消费之外
我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在5%~12%之间,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公积金是企业人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玖平向记者介绍,住房公积金作为企业成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对建制企业来讲肯定会加重企业经济负担。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客观上难以承受,不得不选择逃避强制缴存法定义务,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同时也面临因欠缴住房公积金产生的职工投诉,大量民企在是否缴存的生存压力与违法风险间陷入两难。
除此之外,公积金缴存收益率较低这一问题,也遭到多位专家诟病。
2018年数据显示,全国5.8万亿元的公积金缴存余额年利率只有大约1.5%,难以跑赢通胀,实际上会造成公积金的贬值。
徐玖平认为,由于完全依赖互助性缴存提供流动性支持,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强制性、互助性和专用性等要求,导致每年数以千亿计的住房公积金余额相对于缴存人事实上被“冻结”,也被隔离在社会消费之外。
徐玖平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于计划体制时代,能够充分享受制度福利的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及国有资源供养并提供单位配缴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公积金是他们工资增长机制的一部分。
当前,由于住房问题大多已逐步得到解决,住房公积金实际上已经蜕变为与住房无关的刚性福利。而真正拥有巨大住房消费需求的新市民,则很多都未能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合理的住房刚需受到抑制。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错配和闲置浪费。
改革应实现“强制”向“自愿”转换
现行公积金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中央近期也释放改革信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这是中央对住房公积金制度最有权威也是最新的定调。
徐玖平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建立国家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核心是实现“强制”向“自愿”的制度转换。
徐玖平进一步解释说,应当通过创新住房公积金融资方式、构建金融化融资机制,让绝大多数缴存人的个人公积金账户资金可以成为可支配收入并被投入到社会消费之中,这对当前应对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拉动社会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玖平认为,住房公积金由“强制”向“自愿”的过渡可能会有一个社会消化的过程,但改革已时不我待。
基于此,应尽快制定过渡期政策,并在过渡期内实行“强制”与“自愿”的“双轨运行”:一方面在暂时保留机关事业单位强制缴存的同时,取消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强制缴存的规定;另一方面抓紧建立并试点基于新市民政策性住房金融支持的住房公积金自愿缴存政策体系。
“双轨运行”核心是取消民营企业公积金缴存的强制性,企业直接按可承受的人力成本向职工发放工资,让职工工资回归市场定价,而有贷款需要的参与自愿缴存,并由中央财政提供一定的补贴,以弥补“低存”损失,激励长期存储,最后实现低息贷款。

重要提示: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余房地产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余房地产网,欢迎转载。但应注明“来源:新余房地产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3、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